
大小:
下載:980次
分類:張旭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草圣張旭書法珍藏大全集簡介
張旭(675-750),唐代書法家,字伯高,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張旭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yè),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xué)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fā)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后懷素繼承和發(fā)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fā)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于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并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唐·張旭 楷書《嚴仁墓志》高清拓本
此碑于1992年元月發(fā)現(xiàn)于河南省洛陽市邙山腳下偃師縣磷肥廠擴建改造工地發(fā)掘的一處唐墓。墓志青石質(zhì),有蓋,近方形,右上角已殘缺。橫55,縱53厘米。志文楷書,共21行,滿行21字,共計430字。此碑與《郎官石柱記》書寫時間僅相隔一年,雖不如《郎官石柱記》渾厚,但字形方整,氣息相通,也應(yīng)系張旭所書。
張旭《郎官石柱記》又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陜西西安。此石宋時已有刻本。字體取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端莊嚴謹,不失規(guī)矩,展現(xiàn)出楷書的精妙
《郎官石柱記》是傳世最為可靠的張旭真跡,原石久佚,傳世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彌足珍貴。此石宋時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拓本前后有胡孝思、王世貞、王鏊、翁方綱、錢泳、吳榮光、何紹基等十余人題跋。后有清末民初揚州人嵇燧為張長史造像一幅
《草書古詩四首》 遼寧省博物館藏,墨跡本,五色箋,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傳為張旭狂草之作,極為珍貴。其內(nèi)容,前兩首是庾信的《步虛詞》,后兩首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四五少年贊》(疑為偽托)。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今人郭子緒云:“《古詩四帖》,可以說是張旭全部生命的結(jié)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藝術(shù)的精華,永恒美的象征。”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釋文: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云車。飄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原詩為棗)花。應(yīng)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云。龍泥印玉簡(原詩為策),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原詩為歌)吹分。虛(原詩為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
淑質(zhì)非不麗,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復(fù)清曠,區(qū)中實譁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繙(翻)。
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
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張旭草書《李清蓮序》
釋文:
李太白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與霞子元丹、煙]子元演,氣激道谷,結(jié)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奪也。歷考(可)天下,周求名山,入神農(nóng)之故鄉(xiāng),得胡公之精術(shù)。胡公身揭日月,心飛蓬萊。起餐霞之孤樓,煉吸景之精氣。延我數(shù)子,高談混元。金書玉訣,盡在此矣。白乃語及形勝,紫陽因大夸其仙城。元侯聞之,乘興將往。別酒寒酌,醉青田而少留;夢魂曉飛,度淥水以先去。吾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朱紱狎我,綠蘿未歸。恨不得同棲煙林,對坐松月。有所感嘆(款然),銘契潭石。乘春當來,且抱琴臥花,高枕相待。[詩]以寵別,賦而贈之。又悲清秋賦曰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歸海,云橫秋而蔽天。余以鳥道計于故鄉(xiāng)兮,不知去荊吳之幾千。于時西陽半規(guī),映島欲沒。澄湖原闕湖字練明,遙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風裊裊兮夜悠悠。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鰲于滄洲。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增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托此,吾將采藥于蓬丘。余喜二詩之清艷,秋夜對酒錄之。吳郡張旭。
(唐)張旭草書《 殘秋帖》放大絳貼
張旭草書千字文斷碑殘拓
張旭(芝)《冠軍帖
張旭草書《心經(jīng)》
張旭 肚痛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