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638次
分類:書法篆刻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林逋《松扇五詩卷》書法作品欣賞簡介
林 逋(967-1028)字君復。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詩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游歷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不娶無子,種梅養鶴,自謂“梅妻鶴子”。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逋嘗自為墓于其廬側。年六十二卒,州為上聞,仕宗嗟悼,賜謚“和靖先生”。
逋善為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今所傳尚有三百余篇。名句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善書,工行草,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蘇軾高度贊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并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臺(李建中)差少肉。”黃庭堅云:“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明沈周詩云:“我愛翁書得瘦硬,云腴濯盡西湖綠。西臺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
《松扇五詩卷》,行書詩卷,紙本墨跡,林逋書于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時年57歲。縱32厘米,橫302.6厘米,凡34行,每行字數不一,計285字,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卷后有蘇軾題詩書跋,卷中并有弘歷四疊其韻,以及王世貞、王世懋、王鴻緒、董誥等五家十段跋。蘇軾詩跋云:“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留臺差少肉。”
釋 文 :
制誥李舍人,以松扇二柄並詩爲遺,亦次來韻:
編松爲箑寄山中,兼得紫微詩一通。入手涼生殊自慰,可煩長聽隱居風。
孤山雪中寫望:
片山兼水遶,晴雪澓漫漫。一逕何人到,中林盡日看。遠分樵載重,斜壓葦藂乾。樓閣嚴城寺,踈鍾動晚寒。
孤山從上人林亭寫望:
林表秋山白鳥飛,此中幽致世還稀。誰家岸口人煙晚,坐見漁舟兩兩歸。
送史殿省典封川:
炎方將命選朝倫,治行何甞下古人。擁飾肯辭臨遠郡,登艫還喜奉慈親。水連芳草江南地,煙隔寒梅嶺上春。若過中途值歸雁,慰懷能與致音塵。
春日齋中偶成:
空階重疊上垣衣,白晝初長社燕歸。落盡海棠人臥病,春風時澓動齋扉。殿直丁君自沂適閩,艤舟惠顧晤語。未幾,且以拙詩爲索,病中援筆勉書數章,少塞好事之意耳。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孤山北齋手書,林逋記。
《松扇五詩卷》,行書,紙本,縱三二厘米,橫三二零·六厘米,凡三十四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二百八十五字。此卷行書五言、七言詩共五首,分別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松亭》、《送史》和《春日》。林逋卒于宋仁宗天圣六年(一零二八)。此作款署“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孤山北齋手書林逋記。”知此卷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一零二三),時林逋年五十七歲。
林逋以詩著稱于世,一生隱居。此書詩卷筆勢瘦挺健勁,風格獨殊。起筆多用側鋒,多見露鋒而入,雖有隱鋒收筆,而更多露鋒而出,牽連映帶間亦見露鋒,不欲深藏圭角。以此其書勢于瘦挺中更為孤峭。林逋生于宋初,晚于李建中。評者多稱“林逋傷瘦,建中傷肥。”其實燕瘦環肥,各具其姿,書之為體,不可專執。要在用筆骨力,善筆力者多骨。書貴瘦硬方通神,與其太吧不若瘦硬。但用筆之勢,不可一概。林、李二人書體雖異,但都字中有骨。林書瘦而不枯,可樂得法。字形稍長略向右下取勢與李建中《土母帖》相似。但林書筆法瘦挺,結字尤峭勁,卷中一個“耳”字,六個“中”字,長豎都用懸針。六個“人”字,一撇側鋒而入,露鋒而出;一捺藏鋒而入,斂鋒而出。神清骨冷,氣韻非凡。宋代書法受五代書家楊凝式影響極大,筆勢多見遒放縱逸,宋代簡帖款工行寬字疏,尤受楊氏《韭花帖》影響。此卷行距極寬,行間是可寫入同形字體兩行,字距疏朗,字字清勁,氣足神完,極為瀟散有致。
卷后有蘇軾題詩書跋,七言古詩對林逋的詩,書和人品,極盡贊揚。卷中并有弘歷(乾隆)四疊其韻,以及王世貞、王世懋、王鴻緒、董誥等五家十段跋,蘇軾詩跋有句云:“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臺差少肉。”林書確如其詩,“得梅之清”,與“疏影橫斜”、“暗香浮動”之句,異曲而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