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631次
分類:書法篆刻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東漢靈帝熹平《熹平石經》書法欣賞簡介
《熹平石經》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由議郎蔡邕主持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經刻制工程,將儒學經典《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刻石建于太學,隸書體,世稱"熹平石經"。該石經至光和六年告成,歷時九年。字體方平正直,中規入矩,極為有名。是中國歷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經。據記載,石經刻于46塊高一丈、寬四尺的長方形石碑之上,共20多萬字,因僅用隸書一種書體刻成,所以又稱'一體石經'"。后因戰亂毀壞。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其主要殘留碑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可以確認為蔡邕手跡,是漢《熹平石經》。范曄《后漢書.蔡邕列傳》敘述此事有云:
邕以經籍去圣久遠,文字多繆,疑誤后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后儒晚學,減去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
不但《蔡邕列傳》有載,《靈帝記》《盧植列傳》《宦者列傳》均記載,熹平四年春三月,靈帝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于太學門外。至于究竟是五經還是六經,各家傳說不一。不過據查,實際上當時是七經,即《詩》《書》《易》《禮》《論語》《春秋》,又將《春秋》分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合為七篇。據楊龍驤《洛陽記》: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石經共分四十六碑,在《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署名,可見蔡邕書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書法史家從中看到了蔡邕書碑,也看到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一般說來,這些車輛滿街陌的觀者既有“取正”諸經的學問上的要求;也會有一睹名人書法風采的藝術觀賞上的要求。名家作書、觀者如云,這正是書法史上最早的創作與欣賞交流的好例——彌足珍貴的好例。
所謂的李斯書篆,實在也是個空泛的傳說;而如郭香察、仇靖、仇佛的書漢碑,雖然有意義,但有時在書法史上不知名,也缺乏足夠威望的一般事實而已。蔡邕是后漢書法史上手屈一指的人物,又有觀者如云的什么立場的記載,因此,他的例子是第一流的。其實,刻石經蔡邕并非第一人。早在西漢平帝之時,王莽就令當時的古文字家甄豐摹刻古文《易》《詩》《書》《左傳》為石經,但由于甄豐在書法史上缺乏足夠影響;因此雖占著先鞭,卻并未受人重視,而不得不等到蔡邕舉手一揮。其間的差異,實在是很發人深思的。
《熹平石經》置于洛陽太學若干年,被稱為一大奇觀,直到晉室南遷,中原戰亂紛爭,洛陽文物日漸凋零。據鄭樵《通志》稱:“奈當漢之末祚,所傳未廣,而兵火無存,后之人所得亦稀矣。”是知早在漢末已毀于兵火。但《金石萃編》引于慎行《比塵》卻稱:“洛陽石經,晉未嘗損失。至元魏,馮熙、常伯夫相繼為洛州刺史,取之以建浮屠精舍,大致頹落。間有存者,委于榛莽。”則是至《熹平石經》既非毀于火又是在北魏時因修寺塔時凋零四散了。方勺《泊宅編》則另有一說:“自北齊遷邕經于鄴都,至河濱,岸崩,石沒于水者幾半,隋開皇中,又自鄴運入長安,未及輯理,尋以兵亂廢棄”。又指此經在北齊時先厄于水,隋時又再厄于兵戰,三說無論是在時間、地點、損毀原因均不一致,孰為是非,尚有待于考核了。
偌大篇幅的《熹平石經》,當然不可能蔡邕一人所能為。且因帶有厘正諸經文字的實用書寫目的,故書法也著意強調端正與準確,后人有所謂其“是兩漢書法的總結”,未免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