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72次
分類:書法篆刻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歷代最值得推薦的小楷書法名家名作簡介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于三國魏時的鐘繇,他原是位隸書最杰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漢晉南北朝
鐘繇《宣示表》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人,出生于漢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他同漢末張芝、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書法各體兼備,完成了古隸向楷書的轉變,創立了楷書這一新的書體,在書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體現其小楷的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
此帖章法縱緊橫疏,氣勢開闊,每行字的大小、輕重、正欹、寬窄,錯落有致,極盡自然之趣,體現出一種雄渾厚樸、沉著高古的藝術風格。
王羲之《樂毅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大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其小楷主要取法鐘繇,而在完善楷書、豐富筆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孝女曹娥碑》等。
《樂毅論》基本擺脫了隸書的痕跡,具備了完備的楷書法則。用筆沉著內斂,扎實勁健;點的姿態生動,細膩圓潤。在整體風格上呈現出端莊沉著、圓潤峻拔、動靜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書又與其父一脈相承,并稱“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賦十三行》傳世。
王獻之的《洛神賦》將楷書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被后世尊稱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極則”,標志著楷書藝術的完全成熟。從溫潤細膩、峻拔流美的氣格來看,《洛神賦》頗得其父心法要訣,但又靈性穎出,創變有成,更講求作品的遒麗、峻逸、疏朗之美,已經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隋唐
首先要提的是寫經體,特別是敦煌寫經,這些墨跡,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是當時民間書寫的代表之作,這些不容忽視。
上圖為寫經書法精品之一,作品字字珠璣,有力,動感十足,不失為小楷自然書寫的最高水準,其水平足與當時的唐朝諸名家相媲美。
很多人說寫經體技法簡單,而且不具有藝術感,這樣說是大錯特錯的看法,首先寫經體的承襲源頭是王獻之書法的筆意精髓,其面目豐富多彩,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歐陽詢《心經》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初學二王,又遠承魏、晉、六朝隸書、楷書的特點,用筆險勁,法度嚴謹,獨樹一格,被譽為歐體。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初唐四家。楷書發展到唐代,已經達到完美境地,成為后世學習的楷模,歐陽詢為楷書最早的代表。
《心經》是歐陽詢小楷代表作,用筆犀利,剛柔相濟,字字嚴整端莊,理法兼備。
虞世南《破邪論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賜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他是由隋人唐的書法大家,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家”。其書法遒麗和雅,格調極高。
《破邪論序》為虞世南小楷代表之作。用筆豐潤圓融,方圓兼備,柔中有剛,以韻取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碑在章法上形成了行距寬于字距的布局體系,給人以心曠神怡的藝術享受。這種章法特點到了五代楊凝式、宋代林逋那里越發夸張,一股蕭散之氣撲面而來,曠淡之情改變了有唐以來楷書章法森嚴茂密的氣氛。
褚遂良《靈寶經》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博通文史,精于書法。褚遂良的書法初宗“二王”,后受歐陽詢、虞世南的影響,博采眾家所長融為一體,遂自成家。書法方圓兼備,楷書結體略方,在“二王”書法秀逸道勁的基礎上,將歐書的峭拔、虞書的媚麗合二為一,形成多力豐筋、瘦硬通神的獨特書風。
《靈寶經》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是小楷臨創的范本佳品。主要體現在:書風“一脈相承”,用筆傳承《黃庭經》《樂毅論》,章法緊貼《洛神賦十三行》,渾厚古樸、蘊藉典雅,字里生金、行間玉潤;點畫“筋骨強健”,方圓并用、疏朗開闊,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形式“引領風尚”,小楷大小錯落有致,拓本色彩搭配協調,印章鈐蓋錦上添花。
鐘紹京《靈飛經》
鐘紹京(659—746),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字可大,與鐘繇并稱“大鐘”“小鐘”。書學二王、褚、薛稷。傳世書跡有《靈飛經》等。
《靈飛經》深得“二王”遺法,筆勢勁健,結字精美,氣韻生動,形神俱佳,為后代學習小楷的經典范本。其風格能于秀媚中含古趣,結體能在舒展中有團聚,用筆善于在平易中顯變化,以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將唐人書法的特色表現無余。
柳公權《金剛經》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陜西耀縣人。書法擅長篆、草,真、行,而對楷書致力尤深,是晚唐最著名的大書法家,和顏真卿并稱為“顏柳”,范仲淹稱譽為“顏筋柳骨”。書碑很多,以大楷《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小楷《金剛經》《歸林寺》等最為有名。
《金剛經》為柳公權早期作品,字不大但用筆靈巧勁健,雖近顏法,但明顯地摒棄了“蠶頭雁尾”的用筆,而多融入魏晉及初唐楷意,并摻之以北碑的骨力,所以表面看上去感覺平常,有劍拔弩張之勢,但仔細觀察則富于變化,方勁中有清靈通秀之氣,節奏明快,極富動感,整體法度森嚴而富廟堂氣象。
宋
范仲淹《道服贊》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擅長辭賦文章,還善書法,主張與其政治革新的要求相一致。
《道服贊》用筆勁健而清整,筆觸堅實,絕無浮掠懈怠處。此帖在清勁中有法度,但少肉,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得王羲之《樂毅論》的筆意,這正是范氏書作的特點,時人稱其“文醇筆勁,既美且箴”。
蘇軾《小楷黃庭經》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具“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其書法成就,后人贊譽頗高。《小楷黃庭經》為蘇軾64歲時所作,是其小字中的精品。
米芾《向太后挽詞》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等。祖居太原,后遷襄陽,定居潤州。宣和年間,遷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好收藏,書得王獻之筆意,書跡傳世甚多。
此詞書法以行寫楷,用筆極精,不僅筆圓鋒中,而且筆致靈動,故筆畫道勁,意態活潑,但絕不似唐楷的規矩端嚴,可謂宋代小楷之絕。
蔡襄《茶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宋代著名的書法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后世稱為宋朝四大書法家。蔡襄書法藝術較全面,行、草、楷都很有造詣,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尤以小楷為上乘。蘇軾說:“君謨小字,愈小俞妙”,朱熹稱他的小字為宋朝第一。
此書小楷有千余字,但縱觀全帖無一倦筆,頗有二王楷法。字字勁實端嚴,橫逸飄發,既靈活又沉著,是蔡襄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作。
黃庭堅《金剛經》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工于文章、善詩詞、工書法,其書取法《瘞鶴銘》和唐楷余緒,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風,書韻自高。
姜夔《跋王獻之保姆帖》
姜夔(1163—1203),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終身不仕,博學多才,無所不通。精于樂律,尤工詩詞。工書,得魏、晉筆法,運筆道勁,波瀾老成,一洗塵俗。
姜夔的書法作品極為罕見,《跋王獻之保母帖》為其代表作。全文楷法謹嚴,又具瀟灑秀雅之態。
張即之《佛遺教經》卷
張即之(1186一1263),字溫夫,歷陽(今安徽和縣)人,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官至司農寺丞。其書法在南宋末飲譽天下,連當時北方的金人都不惜重金來求購。其書學歐陽詢、褚遂良,晚師米芾,遂自成名家,善寫大字,作匾額如作小楷。其行、楷則清勁絕人。張即之的楷書作品用筆清勁,結構精嚴,通篇雅而勁、謹而厚,極具匠心。
此《佛遺教經》便是一篇著名小楷,遠宗晉唐人寫經,以骨力取勝,善用側鋒,靈動平和,風姿雅秀。前人說此作“如矮松偃蓋,婆娑可愛”。
元
趙孟頫《小楷道德經》
趙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書畫家。善各體書,無不精妙。他楷書的成就很高,與顏、柳、歐并稱楷書四大家。他的小楷《道德經》《汲黯傳》,恬靜秀麗,是學習小楷的好范本。
趙孟頫《小楷汲黯傳》
《汲黯傳》楷法精絕,峭麗峻拔,清逸出塵,頗有晉唐遺風。筆法勁健圓潤,結字大小隨形,采取豎有行、橫無列的傳統小楷章法,錯落有致,形筆飄逸,使人欣賞時不覺有呆板局促之感。
倪瓚《幽澗寒松圖》款識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云林,江蘇無錫人。他是元末著名畫家,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合稱“元四家”,影響極大。倪瓚的書法,早期學王獻之,繼之學鐘繇,其書跡主要在他的繪畫題跋等中,且以小楷居多,古淡天真,活潑流暢,神韻飄逸,可謂“不食人間煙火而登仙者矣”。
《幽澗寒松圖》作于1374年,畫中款識小楷極為精彩,筆力清勁,簡略沖淡,字的用筆極隨意,有大有小,游弋于法度之外。通篇嚴謹蘊藉、端莊穩重,顯示出作者曠逸清淡的情懷,同時又與幽澗寒松的畫境相得益彰。
楊維禎《 周上卿墓志銘》
楊維禎(1296-1370),又作楨,字廉夫,號鐵崖,別號東維子、抱遺老人、鐵笛道人,老鐵貞、梅花道人等,諸暨楓橋人(今浙江紹興)。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這是至正十九年(1359)楊維禎應友人周上卿之請所撰寫的墓志銘文。所撰行文簡潔生動富于性情,充分顯示了楊氏出色的文學才華。文字小楷書為摹勒上石之底本,但見用筆穩健勁險,結體端嚴精準。值得稱道的是,通篇因筆致挺健多用挑筆,而愈顯氣息連貫滿幅生機。
明
明代書家館閣之氣彌漫舒坦,擅長小楷者不知凡幾,但其中也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小楷書法家。先從宋克開始。
宋克《七姬志》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時與宋廣、宋燧并稱“三宋”。善章草,草書當時被譽為“國朝第一”;工小楷,不為時尚趙孟頫所囿。宋克最負盛名的小楷莫過于《七姬志》,其小楷能上窺晉唐,書風古雅,變化隨意,一掃平板之氣,啟明朝小楷之先河。
文徵明《后赤壁賦》
文徵明(1470—1559),名璧,字文明,號衡山居土,明代著名書畫家。在書法方面與祝允明、王寵并稱“吳中三家”。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其小楷筆穎清麗,節奏沖和,結體矯健,與其畫風諧和。相傳他80歲仍寫蠅頭小楷,后世稱其小楷“有明第一”,傳世小楷作品很多,有《離騷經》《老子列傳》《前后赤壁賦》《出師表》《草唐十志》《千字文》等。
此卷結體秀密,用筆精意,一絲不茍。筆法極其精熟,鋒芒所到,神氣活現。靜心觀賞每個字的體勢,無不具有玉質仙骨之體態、超塵出世之風神。
祝允明《和陶飲酒詩》冊(選頁)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并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
祝允明此詩作于四十歲,為祝允明得意之作,故多次抄寫,此冊寫于六十六歲。小楷結構寬扁,點畫圓潤,行筆短促,淵源於鐘繇楷體,反映出他對鐘繇小楷的理解與詮釋。
王寵《呈蔡羽文徵明楷書四首
王寵(1494—1533),江蘇蘇州人,初字履仁,后改履吉,號玄微子、雅宜山人等。他的書法以楷書尤其是小楷最為精彩,主要得力于虞世南。他把這種溫潤含蓄的筆法用到古雅樸拙的小楷中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面貌,給人以空靈簡遠,靜穆超逸的感覺。
此作為他的小楷代表作,氣息高古,格調雅致,是其融會晉唐各家楷書之后擺脫唐法,趨向魏晉高古風韻的表現。
董其昌《小楷五經一論冊》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晚明影響最大、最為杰出的書畫家。董其昌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此冊小楷書《樂志論》一篇,又《陰符》、《西升》、《度人》、《內景》、《清凈》五經各一段。《樂志論》書于1618年,余各篇書于1620年,董氏時年分別為64、66歲。由于關系到科舉和仕途,董其昌對小楷非常重視,從鐘、王小楷,到唐代各大家,甚至宋元人小楷,無不加以關注。此冊所寫的五本經都有古代大家的傳本得到董氏鑒藏,其中《內景經》還曾刻于《戲鴻堂帖》卷首。
黃道周《孝經》
黃道周(1585—1646),字玄度,更字幼平,福建漳浦人,人稱石齋先生。學貫古今.精天文歷數,著述更富,以文章風節高天下。黃道周的書法以小楷和行草名世,小楷書獨具一格,筆法簡潔明快,于清勁中見腴。王文治評其“楷格道媚,直逼鐘王”。代表作品有《孝經》《后死吟》《詩翰冊》《曹遠思推府文治論冊》等。
此小楷《孝經》用筆簡潔,結字寬博,氣勢舒緩,于凝重中見姿媚。
王鐸《跋米芾行書天馬賦》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見稱,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其小楷用筆險勁沉著,結體欹側,章法變化,在蒼勁老辣中又寫出古樸來.不愧為大手筆。
此書中字就寫得長,整體看來,字位散散落落,如滿天繁星,極富書者個性。
倪元璐《家書》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能詩文,工書畫。擅長行草,小楷亦精,其書理法俱備,形質相偕,有“三奇”“三足”之稱,即筆奇、字奇、格奇,韻足、勢足、意足。其小楷傳世作品較為罕見,《家書》為其代表,用筆厚重質樸,直窺晉唐,功力之深.非同一般。
清
傅山《小楷心經》
傅山(1607一1684),明末學者、詩人、書畫家,書法廣涉諸家和各體,最擅行、草書,特色也最鮮明,尤其所創“連綿草”,更富新意。傅山的行、楷書,則多體現筆鋒凝重、點畫披離、結體欹側、章法錯落,以及拙中藏巧、動中寓靜、剛中含柔等特色。
此《心經》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書于順治庚寅。結字、用筆,意趣皆高古醇厚,可視之為成功實踐了毋巧得拙、毋媚得丑、毋輕滑得支離、毋安排得真率理想的一件精彩之作。
八大山人《臨蔡邕小楷》
八大山人(1626—1705),清初著名書畫家。他的書法沒有固定師承,廣采博取,無不涉獵。楷書有晉唐之風采,行書又有王羲之父子的書風,并參入自己修悟的禪理,作品超塵脫俗,氣象萬千。
金農《楷書為馬曰琯作畫詩冊》
金農(1687一1763),字壽門,又字吉金,號冬心,浙江仁和人。博學多才,善詩詞,精鑒賞,喜收藏,工書畫,用筆方扁,號為“漆書”。金農從篆書中取其神,變其形,又從金石文字中廣泛吸收,形成了帶有篆書氣質和金石昧的隸書。其楷書又從隸書中來,以重為巧,以拙為妍,醇古方整。
此小楷冊墨濃筆暢,字字圓潤厚重,且見起伏,古樸典雅,有一股奇氣。
劉墉《小楷七言詩》
劉墉(1719—1804),清代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在乾隆之際享譽書壇,當時人們稱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劉墉為“四大家”,而以劉墉成就最高。劉墉的書法,初看圓潤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絡分明,內含剛勁。又精于小楷,其蠅頭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氣象。后世人們稱許他的小楷不僅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
此冊為劉墉78歲時所書。書法樸實沉厚,結體圓整,不難看出劉墉晚年書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點,在原來圓潤遒媚的書法風格中融入方硬剛健的筆法。此冊可以代表劉墉晚年小楷的藝術水平。
何紹基《楷書陶淵明詩扇》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媛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書法早年學顏,中年刻意北碑,尤得力于《張黑女墓志》。其著名小楷墨跡有《冊封琉球賦》《黃庭經》《黃孝子傳》《李廣傳》《石渠隨筆》《封禪書》等。
此小楷《陶淵明詩扇》用筆法度灌嚴,藏頭護尾,筆筆沉紙,但又靈動瀟灑,質樸中含勁秀,絕無館閣氣。